郡望
黎陽郡:西漢高祖年間設黎陽縣,屬冀州魏郡,這是浚縣設縣之始,治所在大伾山東北。王莽時改名黎蒸,東漢恢復黎陽縣名。東晉朝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晉朝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屬黎陽郡,黎陽縣屬汲郡。北魏朝孝昌年間(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陽郡,轄黎陽縣。東魏朝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間置黎州,轄黎陽郡。北齊廢黎州,北周朝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復置黎州,轄黎陽郡。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陽郡并廢,黎陽縣屬衛州。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轄黎陽縣。隋朝大業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廢黎州,黎陽縣屬汲郡。唐朝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置黎州總管府,轄殷、衛、澶、洹四州。唐朝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總管府,黎州屬相州都督府。唐貞觀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廢黎州,黎陽縣屬衛州。北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軍,治所在今大伾山與紫金山之間,轄黎陽縣。北宋朝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軍,治所遷至浮丘山西。北宋朝熙寧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廢軍,黎陽縣屬衛州。北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復置通利軍,轄黎陽縣。北宋朝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軍升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巔,轄黎陽縣。金國皇統八年戊辰(公元1148年)改浚州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未(公元1151年)復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農歷4月,降州為縣,始稱浚縣,治所遷至浮丘山東北平坡。清朝順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h屬大名府,清朝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屬衛輝府。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廢府設道,??h屬河北道。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廢道改行署。民國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屬第十三行署。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h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屬冀魯豫邊區行署。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國??h政府改屬第四行署。
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h全境解放。1949年己丑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浚縣民主政府改為??h人民政府,屬平原省安陽專區。1952年壬辰11月15日撤銷平原省。12月1日,??h改屬河南省安陽專署。1958年戊戌4月18日,撤銷安陽專區,浚縣劃歸新鄉專區。1961年辛丑12月19日,恢復安陽專屬,浚縣歸安陽專署。1970年庚戌安陽專區改為安陽地區。1983年癸亥10月撤銷安陽地區,改設安陽、濮陽兩個市???h屬安陽市。1986年丙寅1月18日,國務院批準將浚縣劃歸鶴壁市。1986年丙寅,??h轄10鄉1鎮,即城關鄉、善堂鄉、王莊鄉、屯子鄉、白寺鄉、鉅橋鄉、大賚店鄉、衛賢鄉、小河鄉、新鎮鄉和城關鎮。1992年壬申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廳批復,撤銷善堂鄉、大賚店鄉,設立善堂鎮、大賚店鎮,實行鎮管村體制,原轄行政區域不變。1995年乙亥6月12日,省民政廳批復,同意撤銷新鎮鄉、小河鄉,設立新鎮鎮、小河鎮。1997年丁丑7月15日,省政府批準,將浚縣大賚店鎮劃入鶴壁市郊區。1997年丁丑12月29日,屯子鄉撤鄉建鎮。1998年戊寅10月8日,鉅橋鄉撤鄉建鎮。2000年庚辰末,??h轄六鎮四鄉,即城關鎮、善堂鎮、屯子鎮、鉅橋鎮、新鎮鎮、小河鎮和城關鄉、王莊鄉、白寺鄉、衛賢鄉。
豫章郡:原為春秋時期的洪州之地,戰國時期秦國置為九江郡。楚、漢之際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陳時包有今江西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歷陵、彭澤、柴桑等十八縣和兩個候國,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區。唐朝以后又改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為鐘陵縣,再后又改為南昌。
汲 郡:西晉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汲縣(今河南汲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汲縣,不久即廢。宋朝時期轄地在今河南省衛輝縣。
堂號
黎陽堂:以望立堂。
豫章堂:以望立堂,亦稱南昌堂。
汲郡堂:以望立堂。
君子堂:源自春秋戰國時衛國大夫蘧伯玉。唐朝開元三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追封蘧伯玉為“衛伯”,公元1000年宋真宗又追封其為“內黃侯”,并在河南省長垣縣縣城東南五公里的伯玉村建祠對他進行祭祀。
及圣堂:同“君子堂”。
石波堂:明朝進士璩光岳,任兵部職方司員外郎,后升吏部,著有《石波館集》。
西川堂:唐朝良吏璩瑗,官至光祿大夫,封為西川侯,后裔因以為堂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