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登 州:即今山東省煙臺市下轄的蓬萊市。唐武則天時置,治牟平(今山東牟平),唐神龍年間遷蓬萊。明清登州府亦治蓬萊。登州古城,自有史料記載,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自那時起,古城人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人間仙境在這里曾留下齊威宣王、燕昭王遣人來此尋仙藥的傳說和秦始皇漢武帝御駕蓬萊覓神山的足跡;傳頌著美麗動人的八仙過海的故事;記載了歷代名將廉吏愛國愛民、創業守成的史詩。港口要塞登州古港曾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開放港口和聯通中國南北的交通樞紐,是外捍遼朝,內障中原的軍事要塞。自唐代便與明州、揚州、泉州并稱中國四大開放口岸。這對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文化交流和中華民族文明的形成做出重要貢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古登州港就在溝通南北平原以及與朝鮮、日本的交往中,促進了地區間的交流。秦朝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攜帶五谷種子及百工的遠航船隊,就是從古登州港出發到日本的。隋朝大業四年(戊辰,公元608年),由裴世清率領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統一王朝派出的訪日使團,也是從古登州港出發,橫渡到日本。到了唐朝,從唐貞觀四年(庚寅,公元630年)起,日本和朝鮮先后派到中國的“遣唐使”多達數千人次。他們相繼從登州港這個門戶進入中國前往唐都長安。日本著名高僧圓仁隨“遣唐使”從古登州港入唐,先后在唐朝游學九年,在登州居住了兩年。圓仁撰寫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玄藏的《大唐西域記》和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錄》并稱為“東方三大旅行記”。這本書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史上的一部珍貴文獻。在書中對登州的地方行政、經濟以及唐時登州的物價情況都有詳細的記載。元朝時期,蓬萊為登州屬般陽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屬萊州府,明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為直隸州;明洪武九年(丁巳,公元1377年)升為登州府。登州即是今蓬萊。登州下轄八縣:蓬萊縣在明洪武元年省入登州,明洪武九年復置蓬萊縣仍為倚郭,西北沙門島有巡司,南朱高山下為高山巡司,東南有楊家店巡司;黃縣在西偏南有馬停鎮巡司;福山縣在西北有孫夼鎮巡司;棲霞縣;招遠縣在元朝時期屬般陽路萊州,到明洪武九年改屬登州府,西北有東良海口巡司;萊陽縣在元朝時期屬般陽路萊州,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改屬登州府,東南有行村寨巡司;寧海州在元朝時期為直隸州,明洪武元年降為散州,改屬萊州府,并省倚郭寧海縣入州,明洪武九年改屬登州府,西南有乳山寨巡司;文登縣在北有辛汪寨巡司,東北有溫泉鎮巡司,東南有赤山鎮巡司。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改為國;十六國時期的后燕末地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于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后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后金(清)所并。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于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蓬萊堂:以望立堂,亦稱登州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
懷善堂:資料有待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