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
-
多姓來源
多姓起源
①姓苑:商時有多父鼎,多姓始此。
②寰宇記:漢時有多軍之后。唐時坦丘郡六姓,一曰多姓。
③姓氏考略:云南省夷姓亦有多姓,系剁姓所改。
④千家姓:丹陽族。
據姓氏資料顯示,多姓在商時有多父鼎,多姓始此。漢時有多軍之后。唐時坦丘郡六姓,一曰多姓。云南省夷姓亦有多姓,系剁姓所改。郡望為丹陽郡。在姓氏人數中排名第920名。
家譜有《多氏家乘》,清代多景祺等編,清道光九年(1829)多氏自厚堂家刊本,共四冊。現存于中央民族學院。( 注:譜初修於清順治間,為七世祖多嘉楨等修),現家譜分為兩冊,第一冊 為民國二年以前五修合成本,后一冊為二oo二年 阜城多氏后人修訂。
關于商代多父鼎,據姓氏專家考證,出自商代多父鼎主人的后代。多父鼎是一件器具,其主人擁有這個多父鼎后,便將其后代的姓氏改成姓多,多姓也就由此而來。
據資料顯示: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秦國內有一支姓氏為多氏,秦末年,陳勝、吳廣起義,楚漢相爭,部分秦人的后代(含多氏一支)為躲避戰亂四處遷徙,一支向南隨吳、越國人的后代遷到東南沿海的東越國一帶(今福建、廣東地區),史稱吳越人。
關于多氏在東越國一帶曾較繁榮的記載還見于《秦漢魏晉南北朝蠻、越、溪、俚諸族姓氏》資料中,在東越國較大的姓氏有:丁氏,呂氏,?縭希??希?鍤希?饈希?ㄊ希?嗍希?悖ㄗ蓿┦系取?br> 關于漢代多軍,我查了一些資料,《史記》及《漢書》載,原系漢武帝時東越國一名將軍,在武帝元封元年,反抗漢朝時,漢武帝派兵討伐,多軍棄軍投降漢朝,被封為無錫候。(背景資料附后)
多軍做為無錫侯,自然到了江蘇無錫,成為當地最高首領。到了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因為武帝巫蠱事件牽連,多軍的兒子多卯獲罪,無錫做為候國的地位被廢除,復置無錫縣。而無錫一帶,離三國和隋唐時期丹陽郡(南京)屬地很近,加之古代地域大小不清,郡望之說又興起于南北朝到唐代,所以多氏丹陽郡可認為是多軍之后。也就是說,多氏起源于福建廣東東部,后遷至江蘇無錫一帶。
關于多氏記載的還見于中國大陸向日本的移民中。在日本歷史上有過4次移民高潮,其中大舉遷入日本的漢族移民,最著名的是秦人集團和漢人集團。漢人集團的首領史稱阿知使主(又做阿智使主),阿知使主自稱漢靈帝后裔,《續日本紀》說是曾孫,大約公元4世紀左右,三國歸晉后,阿知使主及后代為避戰亂,遷居朝鮮半島南部,再渡海至日本。 據9世紀中葉的《阪上系圖》,阿知使主帶來的漢人共分7姓,即段姓、李姓、郭姓、朱姓、多姓、皂姓、高姓。阿知使主向當時的日本應神天皇奏言:“臣入朝之時,本鄉人民往往離散,今聞偏在高麗、百濟、新羅等國,望請遣使喚來。”應神天皇依奏遣使招引,于是“其人民男女,舉落隨使盡來”。漢人集團主要聚居在大和國檜隅郡(奈良),后來因為“人眾巨多,居地隘狹”,以“村主”為單位漸次遷居攝津、參河、近江、播磨、阿波諸國。阿知使主之子都加使主劉賀都,雄略天皇時受賜“直”姓,史籍也稱“東漢直”或“倭漢直”,負責管理各地的漢人。
關于宋代多岳,僅查得宋代名士費德厚寫的一首《多岳先生祠》,其它不詳。其詞為:天荒初破起鄉風,東普聲名日愈隆。回想國人矜式處,先生功倍蜀文翁。
關于云南多姓,系剁姓所改。剁姓,原來是少數民族不滿朝廷的統治,拉起隊伍造反,后被鎮壓,為了教訓起義的這些人,當地和官員就強令這些人改姓剁,即“讓刀剁”之意,讓他們以此為鑒,不再反抗朝廷,但這些人的后代大多改到了別的姓,其中就有部分人改姓多,這部分人與其它多姓人沒有什么聯系。
關于唐代坦丘郡六姓,一姓為多,到底是怎么回事,坦丘郡在什么地方,姓多的為什么能成為六大姓之一,其資料還沒有查到。在《舊唐書》、《新唐書》中均無坦丘郡記載,但查到有一地叫頓丘郡,始建于西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下領4縣,轄境相當于今河南清豐、濮陽、內黃、南樂、范縣等地,在北齊時廢。查不出在唐朝時與多姓關系,今天在河南清豐縣的多姓為明朝時從河北阜城遷去的。
至于后來宋代中葉,多氏后人遷到了陜西渭南,中間過程暫無考證。但從家譜上可以得到佐證。
多宏安(即多弘安,在清康熙年間先后任廣東省靈山縣知縣、奉天府承德縣知縣、陜西延安府同知兼靖邊郡丞、山吁河務郡承、江南淮安府同知、臨安知府靳大司馬、江南按察使司副使分巡淮陽道)在族兄多象謙(字尊光,號懷凌,敕贈文林郎,內翰林國史院庶吉士,其文章為一代文壇領軍人物)與夫人倪孺人合墓時,為之作銘,在碑文上有如是幾句:“我家得姓受氏源遠流長,自漢封候以來,宗族實繁于秦中,若在埠昌(阜城),則從初遷始祖上溯,以建我兄弟,僅八世。”而在漢代多姓封候者僅多軍一人,可見渭南多氏是從漢代無錫、丹陽郡遷到秦中,即陜西渭南。至于什么時候過去的,現不得考證。
關于在陜西渭南的情況,從原來的多家祠堂靈臺牌位上記述可以得知,陜西多家可以追溯的始祖為多彥禮及妻姚氏,其以下有十人名諱,分別是多才興、當伯道,蠻達達、天仲名、毛彥才、多道明、虎得林、多遠、都文秀、多復禮。其中有一半的人不再姓多,改姓他姓,原因不詳,但蠻達達、都文秀等人,可推斷是在元朝期間,與當權的蒙人關系密切,被賜姓蒙姓。另靈臺記載,貴祖以下有六人名諱不知詳情,其中一人名多七,按當時軍隊的花名冊,他在明洪武四年,因為四丁抽一的政策,被抽充為城都府右衛軍,后來,改調到順天府武功右衛巾帽局。另有三十二人,只存名諱,不知世系,只知其中一人叫高經,住在西安三橋鎮,現在這個地方仍然存在,在西安市西北,西寶高速公路入口處。
在靈臺上,其它只存名諱,不知世系的還有六十人,其中一人名多珩,當過夏邑訓導。
在可以勉強考查出世系的人中,按靈臺可排出一到十三世,第一世為從善,曾當過壽官;二世宣,是個生員;五世多巖,任壽官;六世多玉,任城都教授;七世多學,任城都經歷;八世多允中,任新樂知縣,八世多建中,任蘭州教授;九世多名臣,任崞縣縣丞;九世多宗臣、多蓋臣,是庠生,多僑臣,是武生;十世多大受,號敬修,任(名+隹)州教授;十世多大任,號元貴,任占化縣知縣;十世多大祚,號永錫,任南宮縣縣丞;十一世多秉樞,是個拔貢生。這些人的世系估計也是從明永樂年間往下排的。
在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先祖多貴的夫人王氏率四子從陜西渭南遷河間府阜城縣建橋屯三甲籍,開始了當今《多氏家乘》記述的時代。
關于河南清豐縣多氏的來歷,據《清豐多氏家乘》載,是在阜城的三世一支(失諱),在明朝中葉,因當時亡早,由一位老太太帶著兩個兒子,由當時的河間府阜城縣建橋屯逃亡到大名府清豐縣城東南四十五里的一個地方,稱之為多家新莊。但由于這一支沒有做好續家譜的工作,第一至五世的名字全部無法考證,后人也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后來在康熙二十年,有一位阜城縣叫多登龍的庠生在山左其村教書,與多家新莊相鄰,發現這兒有一批姓多的人,十分驚異,于是考查這個村莊的祖墳墓地,按上面的記述進行推理,得于確認多登龍與多家新莊的七世宗人同輩份,雍正四年二月,由宗長中書公多鹿卿開始續修家譜,由于前五世失諱,只好從第五世續起,并由七世宗人多世琬(庠生)作序。
冠縣東大近村多氏來歷,據家譜載,其始祖為清豐縣三世第五門一支,因當時亡早,始祖妣率二子從清豐遷到冠縣城東北二十里大近村。也就是說冠縣一世始祖為清豐縣的三世、阜城縣的五世,從這兒來講,現清豐縣的二十二世,為阜城縣的第二十四世,是冠縣的第二十世。
現阜城縣多氏已經繁衍至第二十五世,河南清豐縣至第二十二世(從阜城論為第二十四世),冠縣至第二十六世(從阜城論為第三十世)。當然,這一切,都是從明永樂七年(1409年)阜城始祖多貴妣王氏率四子從陜西渭南遷至河間府阜城縣建橋屯三甲民籍算起。
現多姓集中分布于河北阜城縣、河北霸州、河南清豐、淅川等縣、山東冠縣,北京、天津、甘肅等地。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銀川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
- 霍城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14℃
- 烏魯木齊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瓊海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5/26℃
- 阜康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4℃
- 德令哈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7/8℃
- 賀蘭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
- 臨洮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11℃
- 茌平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頭屯河區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