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
-
朵姓來源
朵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黨項族,出自西夏時期黨項族唐兀部首領剁羅臺,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唐兀·剁羅臺,亦稱唐兀·朵羅臺,其祖父叫唐兀·小丑,以制作弓箭著稱,成吉思汗特別喜愛其精湛的技藝。成吉思汗在征討西夏國時,對于黨項族制弓箭的好手給予特別的重視。在史籍《元史·朵羅臺傳》中記載:“太祖既定西夏,括諸色人匠,小丑(唐兀人朵羅臺的祖父)以業弓進,賜名怯延兀蘭,命為怯憐口行營弓匠百戶,徙居和林,卒。”
宋理宗趙昀寶慶三年(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鐵騎擊敗西夏國的軍事主力后,俘虜了黨項族的唐兀部,其族人隨唐兀·小丑被徙居于漠北腹地哈爾和林(今蒙古國呼根汗山),后來皆融合于蒙古族。當時除了唐兀·小丑,他的孫子唐兀·剁羅臺、唐兀·闊闊出等也從事弓箭制造業,并常把他們所造的弓箭主動獻給蒙古大汗,受到稱贊,并封賜唐兀·剁羅臺為遼陽行省蒙古部的郡國國王。到了元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木兒天歷元年(公元1328年),唐兀·剁羅臺國王起兵造反,自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多倫縣閃電河畔)領兵一直攻至古北口,并屢敗元軍,威逼大都(今北京)。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急征各地大軍,與唐兀·剁羅臺大戰于古北口一帶,唐兀·剁羅臺最終兵敗被殺。
在唐兀·剁羅臺的后裔族人以及部眾中,有取先祖名字的首音之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剁氏、朵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于蒙古族,出自成吉思汗次子孛兒只斤·朶羅,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在大蒙古汗國末期,孛兒只斤·拖雷系的孛兒只斤·朵羅時為公王,朶羅亦稱朵羅、剁羅,其長子即著名的孛兒只斤·蒙哥,后來即位為蒙古汗國王位,史稱蒙哥汗。蒙哥汗的弟弟即著名的元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南宋理宗趙昀景定元年(大蒙古國薛禪汗孛兒只斤·忽必烈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農歷3月,孛兒只斤·忽必烈在部分蒙古王族的推戴下,即汗位于開平(今內蒙古錫林郭勒正藍旗),建元“中統”,史稱元朝開端。孛兒只斤·忽必烈繼蒙哥為蒙古汗位后,在中央設中書省,以漢人大儒王文統任平章政事,在各地分設十路宣撫司,任漢人儒士為使。同年農歷5月,孛兒只斤·窩闊臺系的孛兒只斤·阿里不哥也在部分留居漠北的諸王擁戴下,稱大汗于和林(今蒙古國杭愛山麓鄂爾渾河東岸的小沙漠地區呼根汗山下)。孛兒只斤·忽必烈以漢地豐富的人力、物力為依托,出兵擊敗了孛兒只斤·阿里不哥。在與孛兒只斤·阿里不哥鏖戰的同時,南宋景定三年(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春,益都行省的漢族江淮大都督李璮乘機叛亂,被孛兒只斤·忽必烈迅速予以鎮壓。李璮的叛亂引起孛兒只斤·忽必烈對漢人的猜忌,于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廢除漢人諸侯的世襲制度,削弱這些家族的軍權,在地方上實行軍民分治等等。他一方面以加強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則加強嚴密對漢人的防范。此外,他又在各級政權中引用色目人分掌事權,使與漢人官僚相互牽制。
南宋景定五年(元中統五年,公元1264年)農歷8月,孛兒只斤·忽必烈又改元為“至元“。經過從中統元年到至元初年的增改損益,新的大元王朝的各種制度大體上確立下來。南宋度宗趙禥咸淳七年(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孛兒只斤·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義,建國號為大元。南宋咸淳八年(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孛兒只斤·忽必烈確定以大都為都城(今北京)。
在孛兒只斤·忽必烈正式創建了大元帝國后,兵征四方,降諸國土,疆界豐廣。后賜封成吉思汗次子孛兒只斤·朶羅一支族人為漢姓“朵”,亦稱朶氏、剁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魯密國人朵思麻,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據文獻《北京牛街志書·岡志》中的記載:回族中的朵氏取自先祖名字首音的漢字諧音。
明朝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魯密國(今土耳其共和國)使者朵思麻進入中國,向明宣宗朱瞻基進貢狻猊(獅子),之后便留居在京師(今北京)。明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又有一位魯密國使者,也叫朵思麻,他以火器專家的身份被聘入中國,他將火器制造技術傳授給大明王朝的中書舍人趙士禎(字常吉,號后湖,浙江樂清人),使趙士禎后來也成為明朝時期著名的火器專家。趙士禎在朵思麻的啟發下,博采中外火銃之長,造成“掣電銃”、“迅雷銃”等四種火銃,并呈送朝廷,受到明神宗朱翊鈞的嘉獎。后來,趙士禎又將能連發五彈的“迅雷銃”改造成連發十八彈的“戰酣連發”,并創制了“鷹揚炮”。趙士禎制造火器,最注意發射速率和命中率,對子彈運動的基本要點有一定的研究。后來趙士禎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備邊屯田車銃議》等著作,其中有火器圖式二十四種。朵思麻、趙士禎共同研制的火器,使大明王朝揚威一時。這兩位明朝時期的朵思麻之后裔子孫多留居中國,皆取先祖名字首音的漢字諧音“朵”為姓氏,稱朵氏。
清朝時期,北京的著名回族占卜家朵世麟,便是朵思麻的后裔。不過他到底是那兩位朵思麻中哪一位朵思麻的后裔,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四個淵源
7年前在西安尋訪到西夏皇裔及西夏皇族家譜的我區西夏學泰斗李范文,日前又在昆明尋訪到了西夏國相斡道沖后裔及斡氏家譜,西夏這段神秘歷史的一些細節由此清晰起來。
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李范文便聽人提及云南昆明市有西夏國相斡道沖的后裔和家譜。今年10月,李范文教授赴昆明參加第34屆國際漢藏語學會時,與斡道沖的第十九世后裔、原云南省保密局副局長、離休干部朵舜年取得聯系。28日李范文來到朵家,查閱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和咸豐乙卯年(1855年)撰修的兩種翰氏族譜。據朵舜年介紹,斡道沖生于西夏“國史世家”,精通西夏和漢兩種文字,曾將漢文《論語法》譯為西夏文,著有《論語小議》20卷和《周易卜筮斷》等書,被任命為“番漢教授,”朝庭文臣均尊其為師“。斡氏家譜記載斡道沖為相10年,為政清廉,弘揚中原文化,倡導儒學,去時”家無私蓄,僅有書籍數床而已“。仁宗仁孝令國人將其遺像畫于郡縣學宮,尊為楷模,世代與孔子從祀。后元朝賜斡氏家族為朵姓。斡道沖曾孫朵兒赤曾宦游于川、滇、噪鄂等地,晚年定居昆明。斡氏后裔據朵舜年所知有數千人,主要散居在云南的昆明、祿勸、武定、大理、麗江、昭通、東川、云溪、個舊及北京、上海、四川等地,民族成分在元朝之后多改為漢族、有的改為蒙古族。昨天李范文教授興奮地對記者說,尋訪到斡道沖后裔及翰氏家譜,對研究一代西夏名相斡道沖的生平政績,研究西夏遺民如何與其他民族融合大有裨益,說明了中國歷史雖戰爭不斷,但民族的大融合、文化大的融合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脈。朵英賢中國工程院院士,甘肅永靖縣扶河村人.
第五個淵源
源于漢族。河南濮陽市范縣有個叫朵莊的村子,1000多人,全部姓朵,漢族,村子位于黃河西岸,朵莊和隔河相望的兩個趙姓村子(趙營村和趙海村)共續一本族譜,傳說在明初,趙氏三兄弟被官兵追殺,趙一和趙二逃到河對岸 分別聚族而居,形成兩個趙姓村子,而趙三留在河西岸,改姓朵,繁衍為今天的朵莊,傳說只是傳說,已無從考證,不過從時代的角度來分析,這個村子的人極有可能是明初遺留在中原的蒙古族遺民,取祖姓首音為姓,是為朵。
這個村子尚無名人。如果勉強可以算的話,國務院中紀委監察六處處長朵延聚就是這個村子出來的。
第六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剁史,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剁史,為東漢時期都吏的下屬官員。都吏,就是“督郵”的別稱。而督郵,就是在《三國演義》中被張飛用柳條鞭笞的那位官吏,諸多后世史家皆不知其原始的官位稱呼。督郵,是漢朝時期中央政府于各郡設置的官位,為郡守的重要輔佐,負責宣達教令、司獄、詔捕、稽查等事務。視各郡行政轄區的大小,分別設有兩部、四部或五部,每部各設一名督郵。督郵以下,設置有宣、獄、剁、捕、察五名屬員,其中的剁史主要負責地方賦稅征收過程的監督與稽查,但不參與賦稅的具體征收工作。到唐朝以后,督郵的職責被監察司及其屬吏所取代,督郵之稱即被廢黜,同時宣、獄、剁、捕、察這五個屬稱亦被廢止。
在剁史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剁氏、督氏,后簡筆為朵氏。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澤州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南風,風力:<3級,氣溫:22/13℃
- 阿圖什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13℃
- 天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7/2℃
- 西夏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
- 夏河縣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轉3-4級,氣溫:19/6℃
- 興海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1/4℃
- 木壘縣05月30日天氣:陰轉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氣溫:17/9℃
- 格爾木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浮塵,風向:西北風,風力:<3級,氣溫:20/11℃
- 五指山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5/23℃
- 獨山子區05月30日天氣:陰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