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南陽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qū)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qū)。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戊戌,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后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nèi)鄉(xiāng)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qū),后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廢黜,隋大業(yè)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皆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始平郡:歷史上的始平郡有兩指:①西晉時期置郡,治所在隗里(今陜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省興平市東南部一帶地區(qū)。②今湖北丹江口一帶,包括武當山地區(qū)。夏、商、周為豫州所轄,與雍州相鄰。春秋屬麇國,周頃王二年(乙巳,公元前616年)楚子伐麇,麇亡屬楚。戰(zhàn)國屬韓及楚,稱均陵。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均陵歸武當縣,屬南陽郡。兩漢沿秦制。三國時期為曹魏之地。東漢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曹操得荊州,分南陽郡稱南鄉(xiāng)郡,下設武當?shù)劝丝h。南北朝時期,始平郡因革不一,變動頻繁。南朝宋、齊時期(公元420~502年)改始平郡為齊興郡。南朝梁太清元年(丁卯,公元547年)置均陽縣,革興郡為興州,轄武當、平陽、均陽三縣。北朝西魏廢帝元年(壬申,公元552年)省平陽入武當,改興州為豐州(因豐州城而名)。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罷郡豐州,隋開皇五年(乙巳,公元585年)改豐州為均州(因均水而名),隋大業(yè)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廢州,置淅陽郡,隋義寧二年(戊寅,公元618年)割淅陽郡置武當郡,原設武當、均陽、新增平陵,三縣皆隸。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改武當郡為均州,唐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省平陵,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略均陽入武當,同年割豐州所轄鄖鄉(xiāng)、堵陽、安福三縣來屬;唐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均州省堵陽、安福二縣,以武當、鄖鄉(xiāng)、豐利,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均州為武當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省武當郡為均洲,唐貞元五年(己巳,公元789年)均、房二州隸山南東道,唐天佑二年(乙丑,公元905年)徙武定軍來治,唐天佑三年(丙寅,公元906年)廢黜。宋朝初期(庚申,公元960年)設均州武當郡,隸京西南路,領縣武當、鄖鄉(xiāng),宋宣和元年(己亥,公元1119年)升為武當軍節(jié)度。元朝世祖忽必烈十三年(丙子,公元1276年)南伐,設司置縣廢軍,省武當軍為均州;元至元十六年(己卯,公元1279年)屬湖北道宣尉司,后屬襄陽路,領武當、鄖鄉(xiāng)二縣。州設知州,下屬:同知正、判官、參佐官、吏目、提控案牘。縣設縣令,下屬:達嚕噶齊、尹、丞、薄、尉、典史、秩正、訓檢等。明朝洪武二年(己酉,公元1369年)廢武當縣入均州,轄鄖鄉(xiāng)、上津,明成化初(乙酉,公元1465年)州隸襄陽府,此后均州無領縣,由直隸州降為散州。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亦稱武當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