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分布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仍然保留爨人的文化,定期舉行爨鄉文化節、爨族火把節等活動。
陜西省華陰市孟源鎮溝李村爨家自然村。
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田家莊鎮新增務村,今改作“寸”,讀cuan。此支爨氏,包括扶風、岐山的爨氏,大約是在元朝初期從山西平陽遷入今地進行屯墾,后來留在當地。其中一支后來去了六盤山地區,即今甘肅慶陽地區。據元史記載,山西地區的漢軍諸部征戍陜西與四川等地之時,曾在一些地區屯田耕種,以給軍餉。這些隨軍的屯田戶有較多是來自于河東山西。如:“元太宗七年(1235),蒙古汗廷‘發平陽、河中、京兆民二千屯田鳳翔’。中統元年(1260),山西地區有隸于鳳翔屯田八百余人在屯罷后,兵不歸籍。中統二年(1261)冬十月,忽必烈詔鳳翔府種田戶隸平陽兵籍,毋令出征,務農耕屯以給軍餉。”這些種田戶中不少人原本來自平陽路。
陜西省寶雞石鼓鎮高家河爨家嶺。
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
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青化鎮。
陜西省武功縣普集鎮田桂村 。
陜西省洋縣,現改寫“串”。
河北省廊坊市大城縣。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
甘肅省定西地區。
四川宜賓
河南省宜陽縣城關鄉后莊村外,樊村鄉、董王莊鄉,嵩縣田湖鎮,欒川縣潭頭鄉,汝陽靳村鄉,鄧州市大橋鄉,鄢陵縣,三門峽市湖濱區西賀家莊。(原為爨后為簡便改為炊但讀音不變)
河北省廊坊市。
今華北平舒郡有爨氏者,系為原古姓氏族一脈之后裔,為唐時避禍流落于此。原居本郡桑桑村,后遷居本郡菜園村。此一族人數代遵古訓家傳,德才品優,不為勢爭,勤勞善良,和睦周邊,樂業安居于市井鄉里,口碑頗佳。萬不幸在1966年動亂中將祖訓及古家譜遺失殆盡,族人中痛呼者多矣。又幸于族人有志者多,均為立家譜之之史獻策。然雖歷經波折,史料終難搜集,只為現存人追憶尚缺族墳上推七世之多,古譜古訓更難尋覓。現以族墳第八世始成此爨氏家史,以效祖制,慰先人,警后志,亦快族人之心也。
山東省商河縣懷仁鎮西南4公里處爨家村。本村村民皆姓爨,現改為'炊' 同樣讀爨.起源于本村西北8公里處的臨邑縣理合鄉龍家村。本地有爨姓、龍姓一家人的說法。本村發源的馬蹄燒餅,是商河縣特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