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后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jié)度使領(lǐng)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qū)。
河內(nèi)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nèi),以南、以西為河外。春秋末期楚、漢之際,約在公元前三世紀(jì)末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當(dāng)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北、京漢鐵路以西一帶地區(qū),包括汲縣。魏文帝黃初年中,河內(nèi)郡析置朝歌郡(今河南淇縣)改屬冀州(今河北冀縣),四縣隨之改屬、后又回歸河內(nèi)郡。屬司州河南尹的有卷(今河南原陽)、原武、陽武三縣。屬兗州(州治廩丘,今山東鄄縣)陳留國的有封丘、酸棗、平丘、長垣四縣,屬兗州東郡的有燕。西晉時期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隋朝時期于野王為河內(nèi)縣,隋、唐兩朝的河內(nèi)郡即懷州。元朝時期設(shè)為懷慶路。明、清兩朝為懷慶府,河內(nèi)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nèi)縣為沁陽縣。
吳 郡:東漢朝永建四年(己巳,公元129年),東漢王朝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江蘇蘇州),轄區(qū)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吳郡之內(nèi)。南朝陳國時期,改吳郡為吳州。隋朝滅南朝陳國之后,再改吳州為蘇州,吳地始有蘇州之稱,并一直沿襲至今。另外,在三國時期,孫吳政權(quán)在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另置有一個吳郡,治所在烏程(吳青鎮(zhèn),今浙江湖州吳興區(qū))。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qū)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qū),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后又復(fù)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xù)至今。
堂號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河內(nèi)堂:以望立堂。
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吳興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