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
春姓來源
春姓起源
源流一
源于官位 ,出自上古時期少昊帝屬下春扈氏,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少昊氏,為中國上古五帝之一,他設置有九農之官,負責掌管農業。農從春起,因此又稱“春扈氏農正”,簡稱“農正”、踳官。
在春扈氏農正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春扈氏、春氏、踳氏、扈氏、舛氏等。
源流二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春官制,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中國古代,常以春夏秋冬四季名設官。唐朝時期賈公彥在《周禮正義序》中引《左傳》記載:“顓頊以來,春官為木正。”在西周時期,以“宗伯”為“春官”,為六官之一,掌管邦禮。春官,亦稱作春卿、春官正。在周王朝,春、夏、秋、冬四官被稱作“四輔”。
在春官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春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于古八卦,出自古代方位之稱,屬于以方位稱謂為氏。中國古人在天文星圖上發現,北斗七星在立春時節,斗柄指向東方日出之處,形如“旾”字。“旾”字即古“春”字,因此古人以東方為春,后世遂以“春”指代東方,故而有春方(東方)、春路(向東方的道路)、春溟(東海)等稱謂。如今天著名的武漢東湖,仍有人稱其為春湖。
在春秋時期,即有人以所居方位為姓氏,如居城之東邊、邑之東方、國之東部之人就有以向稱氏者。到漢朝時期,著名的復姓十三氏中就有東宮、東郭、東門、東野、東田、東陵、東蒙、東萊、東邱、東鄉、東里、東關、東閭,其后代中有人省文簡化改為單姓東氏,亦稱春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于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春申君黃歇之后裔,屬于以先祖爵位名稱為氏。據文獻《何氏姓苑》記載:“春姓,春申君黃歇之后。”春申君,黃歇,公元前?~前238年,戰國四公子之一,楚國國相。黃歇少年時便游學,他博聞、善辯、明智、忠信,他寬厚愛人、禮賢下士、招致賓客,以輔佐治國而聞于世。在楚頃襄王執政時期,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韓、魏兩國后,聯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當時形勢危急,楚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黃歇出使秦國,說服秦昭襄王退兵。后楚頃襄王病重,黃歇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楚考烈王。在楚考烈王元年,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在秦軍圍攻邯鄲時,黃歇帶兵救援。后又為楚北伐滅魯。當時楚考烈王無子,黃歇深以此為憂。后來,黃歇娶趙國女子李園之妹,在李園之妹有身孕后,將她獻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為太子(楚幽王),而李園之妹則被立為王后。李園因此逐漸掌握大權,他怕這件事情會敗露,遂蓄養死士,欲殺黃歇。在楚考烈王病逝后,李園令刺客埋伏于棘門之內,然后招黃歇來做客。黃歇欣然而來,結果被李園殺死,然后還要戮殺其全家,致使黃歇族人四散逃逸。
在黃歇的后裔子孫中,有以黃歇之爵“春申君”為姓氏者,稱春申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春氏、申氏者,亦有仍以復姓承傳至今者。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官制春官府都上士,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西魏恭帝元廓三年(公元556年),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為大司馬,后封晉國公。他迫使西魏恭帝禪位于周,不久就在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殺了元廓。同年,宇文護扶持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北周政權,是為北周孝閔帝。兩年后的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宇文護廢黜了宇文覺,然后毒死了他,又立西魏王朝的實際建立者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為帝,是為北周武帝。北周武帝仿周禮,設置了春官府,通令為大宗伯卿,稱都上士,官秩正三命,司職一如西周時期的春官,負責掌管邦禮。該官職后成為歷朝歷代的禮部員外郎。
在北周春官府都上士的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春官氏,后漢化省文簡化為單姓春氏、都氏。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時期官制春官正兼夏官正,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元朝時期,在太史院設有“春官正兼夏官正”之官職,由通曉天文歷算的學者擔當,其中歷有西域人、漢人、波斯人等,定員一人,掌管觀測天象,計算歷法,官秩正五品,轄下有南北日官等屬員。
在“春官正兼夏官正”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春氏。
源流七
源于職業,出自唐朝時期釀酒官衙春司,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唐朝,人們皆呼酒為“春”,如春杯(酒杯)、春臺(飯桌)、春酎(春酒)等。因此,釀酒官衙即作“春司”,掌管釀酒之官吏、工匠俗稱春官、春師,甚至許多釀酒家族多稱為“春長世家”、“春涌酎世”、“永春人家”等。
在春官、春師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或職業稱謂為姓氏者,稱春氏,或酒氏。
源流八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實哷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實哷氏,亦稱什勒氏,世居烏葉爾拜柴(今內蒙古郭爾羅斯)。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ire Hala。
蒙古族、滿族實哷氏,在清朝晚期多冠漢姓為春氏、石氏、郭氏等。
源流九
源于赫哲族,出自明朝時期赫哲族祿葉哷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赫哲族祿葉哷氏,亦稱努葉勒氏、陸如火氏,屬于依蘭三姓之一,以部為姓,世居黑龍江沿岸、三姓(今黑龍江依蘭)、虎爾哈(今黑龍江寧安)、松花江、奇納林赫哲部(今黑龍江同江秦得利)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Ruyere Hala。
赫哲族、滿族祿葉哷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陸氏、蘆氏、春氏。
源流十
源于滿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富察氏,滿語為Fuca Hala,屬于滿族、錫伯族、蒙古族共有姓氏。今日滿族中的富氏、傅氏、春氏等,為同一原始滿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后裔。富、傅二者之間,只是在冠用漢字時所出現的同音異字。滿族富察氏是清朝道光末年仿效漢族文化習俗,取其滿族多音節姓氏中的第一個音節“富”、“傅”而冠用的漢姓。早在明朝中葉以前,富(傅、春)氏的先人在遷徙中,曾經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縣境內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按《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的記載:“富察,本系地名,因以為氏。其氏族甚繁,散處于沙濟、葉赫……長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滿洲鑲黃旗人,世居沙濟地方,后金初年率族眾投歸,清太祖努爾哈赤將族眾編為半個佐領,由其統領。”富察氏族眾在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中,多有業績,史料中立傳之人達十數人之多。查尋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遷徙足跡,他們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龍江中下游地區。氏族在隨著歷史上女真人的數次大規模遷徙而逐步南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里,遷徙途中遺留下多處氏族居住過的遺址,在宗族譜書中所記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處。遠在金、元時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為蒲察氏,并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傳》中記載了十數位蒲察氏族中成員的傳記。據史籍《金史,國語》的注釋,蒲察氏在金國時期漢譯為李氏。今日滿族富(傅)的姓氏演變,從金國時期起即產生音移變化,而沒有產生譯意上的變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變過程。到清朝末期光緒二十六年(庚子,公元1900年),有傅吉凱為鑲紅旗副都統,率軍在北京應用抵抗八國聯軍的入侵,壯烈犧牲。其妻為免遭侵略軍侮辱,令女兒、女婿自縊,然后舉燭焚家。其子傅春祥、傅春壽后因家譜焚毀,令后裔皆以“春”為姓氏,世代相延至今。
②滿族洪鄂春氏,滿語為Hongecun Hala,世居伊漢阿拉屯、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綏分(今黑龍江綏分河上游地區)、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多冠漢姓為洪氏、關氏、春氏。
③滿族訥哷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為Nere Hala,世居黑龍江,所冠漢姓為春氏、康氏。
④滿族諾羅氏,亦稱諾落氏,滿語為Nolo Hala,世居舍楞阿河(今地待考),所冠漢姓為春氏。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興慶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
- 涇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21℃
- 米泉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4℃
- 阿勒泰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7/6℃
- 西和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4℃
- 尉犁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5℃
- 廣德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雷陣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21℃
- 黃南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東方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32/27℃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