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封
-
穿封姓來源
穿封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穿封戌,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春秋時期的周定王姬瑜八年(陳靈公十四年,公元前599年),陳國的上大夫夏征舒殺了陳靈公媯平國,自立為君。
周定王九年(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羋旅(熊侶)以討伐夏征舒為名,出兵滅了陳國,將陳國劃為楚國的一個縣,后又恢復其國。楚莊王扶立陳靈公之子媯午為陳國之君,是為陳成公。
周簡王姬夷二十年(楚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楚康王羋昭(熊昭)再次出兵滅了陳國,之后,將陳國之境設為陳縣,派遣親信大夫熊穿封到陳縣戍邊。“穿封”,在古代是形容一個人的性格脾氣如烈火一樣,是熊穿封的名號,他真正的名字待考。此后,史家皆稱熊穿封為“穿封戌”。
周簡王二十五年(楚康王十二年,公元前547年)春季,也就是“向戎弭兵”、“豪門之會”的前一年,楚國與秦國聯合攻打吳國。楚康王調集穿封戌率駐扎在陳縣的楚軍與公子圍所率楚軍合兵,與秦軍聯合逼近吳國。秦楚聯軍在抵達吳國邊境的雩婁(今河南商城)時,見吳國戒備森嚴,防守有道,無機可乘,遂放棄了攻吳國的計劃。秦軍撤回,而楚軍則便兵鋒一轉,浩浩蕩蕩地殺向了在晉、楚兩國之間一直搖擺不定的鄭國。楚軍驍勇,一舉攻克了鄭國的城麇(今湖北鄖縣),俘獲了鄭軍的兩員大將印堇父、皇頡。印堇父被作為戰利品獻給了秦景公嬴石,而皇頡則被押回楚國囚禁。
據史籍《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楚侵鄭。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于囚。’乃立囚。伯州犁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頡遇王子弱焉。’”楚國侵犯鄭國時,鄭軍大將皇頡帶兵守御,出城和楚軍作戰,大敗。當時楚軍的穿封戌和公子圍都攻向皇頡,但穿封戌手狠馬快,搶先活捉了皇頡。楚康王之弟公子圍(羋圍,熊虔)要爭功,便向穿封戌爭要俘虜皇頡。穿封戌當然不給:“奇功一件,憑什么給你?”兩人爭執不下,便到楚國太宰伯州犁那里去評理。奸詐的伯州犁說:“這最好問俘虜自己。”于是衛兵把俘虜皇頡帶來。伯州犁向上高舉起一只手,恭敬地指著公子圍對皇頡說:“這位是王子圍,我國國君寵愛的兄弟。”然后,把手放低,向下輕輕指著穿封戌說:“這人名叫穿封戌,是我國邊遠外地的一個小縣官。”之后,伯州犁盯著皇頡大聲問道:“那么,究竟是誰把你捉住的?”皇頡見到伯州犁在介紹楚軍二將時的手勢和語氣,明顯大不相同,心里早已明白了他暗示的意思,便趁機逢迎,撒謊道:“我皇頡遇到王子,就大敗被俘。”伯州犁攤開手對穿封戌說:“得,連俘虜都說是被王子抓的,這功勞當然就是王子的嘍!”公子圍更是得意洋洋地對穿封戌說:“想跟我搶功?沒門兒!”穿封戌大怒,火暴脾氣就上來了,拔出寶劍就沖向公子圍:“你這個卑鄙的小人!”身邊的人連忙將他抱住,此事一直鬧到楚康王廷下。楚康王心知肚明,將功勞二一添作五,兩人都評功,都賜宴,都封賞,才平息了這場風波。但也為公子圍事后弒殺兄長、篡奪王位埋下了伏筆。出于這個歷史事件,后人形容那些通同作弊,利用權勢,故意顛倒是非之舉動,就叫作“上下其手”。
在熊穿封(穿封戌)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穿封氏,后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封氏、方氏、穿氏、袁氏等,封氏讀音作fāng(ㄈㄤ),穿氏讀音作yuān(ㄩㄢ)。
第二個淵源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遼東半島穿邑,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穿邑,是遼東半島的一個荒蕪之地的名稱,古人稱對原來荒蕪之地進行開拓為“穿”,因稱穿邑,初屬燕國,后復為郡,領襄平等十八個縣。西漢初期一度被穢貊占據,后被漢武帝劉徹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設置為蒼海郡。這在史籍《前漢書·食貨志》中有記載:“彭吳穿穢貊,朝鮮置蒼海郡。注:本皆荒梗,始開通之,故言穿。”這個蒼海郡在歷史上僅存在了三年,即被漢武帝裁撤。在史籍《漢紀》中記載:“元朔元年,東夷穢君南閭等來降,因置蒼海郡,三年而罷。穢,穢貊也,在今遼東塞外。”蒼海郡被廢黜之后,穿邑故地被封賜給穢君南閭,隸屬秦郡,治所設在襄平故城,也就是今遼寧省的遼陽市。東夷穢君南閭,就是穢貊國的君主,也就是古書上稱謂的“扶余國”,為現代滿族、朝鮮族的先民之一。穢貊,亦稱濊貊,滿語為Yemack,是東北地區的古老的民族,又稱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獻稱之為“白民”、“毫人”或“發人”。約在公元前1800年,古肅慎民族南支中的惠(穢)、漠(貊)兩族逐漸遷徙至喜都(今吉林長春),融合成為惠漠(穢貊)部族,濊貊族是由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穢),改“喜都”為“合龍城(合隆城)”。
西漢時期,穢貊民族建立了“濊王國”,此后漸與中原漢文化交流,其君主就是漢武帝執政時期即《漢紀》中記載的“東夷穢君南閭”。“濊王國”,在漢朝時期為漢王朝敕封,考古文物“濊王之印”說明其“國有故城”。古濊貊族人的北支為索離族,飼養豬、馬、牛,又善于狩獵。索離人生活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帶。嫩江下游肇源縣白金寶遺址就是索離人的文化遺存。索離人的社會內部已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對立,已跨入文明的門坎。索離族人東明稱王,不用濊族和索離族名,而采用鳧臾族名,中原漢族王朝就譯其作“夫余”,后改為“扶余”。扶余國是大漢王朝在東北地區的地方政權,曾受玄菟郡管轄,漢末三國初改屬遼東郡的公孫氏,晉朝時期由東夷校尉管理。扶余國人全民信仰道教,尊崇灌口二郎神,實為早年的秦郡太守李冰的次子“李二郎”,其對當地人民親善,因此很得民心。當時的長春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東漢時期,改扶余國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其時“天罡城”以農業城柵為特點,即不同于游牧民族,也不同于中原的正式城鎮。由于穢貊民族在朝鮮半島北部的歷史性分布,因此成為今日韓國學者爭論的主要根源。實際上,朝鮮半島的穢貊族人在高句麗征服半島北部后即已匯入高句麗國,成為高句麗國人的重要來源之一。
在古穢君南閭的后裔子孫中,因穿邑為漢武帝所賜封賞,十分正統,因此很早即有以此為榮而稱穿封氏者,姓氏讀音作chuān fēng(ㄔㄨㄢ ㄈㄥ),屬于以地名為氏。后在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與新羅國的聯軍擊滅了高句麗國,高句麗國的人口幾乎全部被大唐王朝內遷回中原地區,國人皆融入漢族,該支穿封氏族人亦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封氏,世代相傳至今,封氏讀音作fēng(ㄈㄥ)。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烏蘇市05月30日天氣:陰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2℃
- 和碩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9℃
- 績溪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雷陣雨,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31/22℃
- 潛江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21℃
- 茌平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夏河縣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轉3-4級,氣溫:19/6℃
- 吳忠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5℃
- 漳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1℃
- 廣德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雷陣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