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
-
蟲姓來源
蟲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蠶蟲氏,出自遠古蜀地原始部落蠶蟲氏族,屬于以部族名稱為氏。一直以來,播州人(今貴州遵義)論及前賢,總津津樂道于漢三賢、清三賢。漢三賢即為尹珍、舍人、盛覽,清三賢即為鄭珍、莫友芝、黎庶昌。其實清三賢中的莫友芝原籍獨山,學習生活于播州地頭,其墓道在今遵義洛安江畔。而漢三賢中的盛覽,今多記為黔南人氏。實際上,歷史上還有兩個播州人,其功業成就遠在此六賢之上,卻不為今人所知。蠶蟲氏→柏灌氏→魚鳧氏→杜宇氏→開明氏:是遠古蜀地人文發展的基本線索。
蠶蟲氏部落,其后裔族人有以“蜀”為姓氏者,后簡筆為“蟲”,稱蟲氏,皆尊奉開明帝鱉令(鱉靈)為得姓始祖,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zhòng(ㄓㄨㄥˋ)。
第二個淵源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時期邾國蟲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蟲,為春秋時期邾國的一個邑地名,全名為“蟲牢”,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北部一帶。在史籍《左傳·昭十九年》中記載:“宋公伐邾,圍蟲三月。注:蟲,邾邑。”據史籍《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左傳·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于繹”。邾國的名稱,經傳又寫作“邾婁”,戰國時期通稱“鄒”或“騶”。許多專家學者們研究的結果,認為邾婁是當地土語,邾是正名,而“鄒”、“騶”則是戰國后期其他相鄰大國所用的同音通假字,與偃國稱燕之類相同。邾俠開創的邾國,后來又有較大的變化和發展,并衍生出小邾與濫國。他也因開創之功而被后人尊為朱氏、邾氏、顏氏、鄒氏、婁氏等姓的大始祖。邾國的“邾”字寫法很多,建國以后曾以“蛛”作為國名,后來改加“邑”為“邾”字。“邾”字的讀音在古代有兩種讀法:在齊過人所纂的《公羊傳》一書中,“邾”字讀為“邾婁”,為雙音節字;而魯過人所纂的《左傳》一書中則讀為“鄒”。這兩種讀法在古籍中被寫成“邾國”或者“鄒國”,其實指的是同一個諸侯國家。
周敬王三十五年(邾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85年),邾隱公逃出了吳國,他先到魯國,又到齊國,最后投奔了越國。越王勾踐又把他送回邾國,重新立他為國君。但是備受流浪之苦的邾隱公卻不思悔改,仍然被國人罵作無道,這一次就連支持他的越國人也發怒了。越王勾踐出兵將邾隱公抓到越國再次囚禁起來,并立曹革的弟弟曹何為國君。此后,邾國的世系不再有詳細的記載,人們只能簡單地知道邾國在曹何之后再傳八世,最后在周烈王姬喜七年~周顯王姬扁二十九年期間(公元前369~前340年),即楚宣王熊良夫執政時期被楚國所滅,邾國共傳了二十九世。
邾國滅亡后,楚宣王將其王室成員和貴族們遷到邾城(今湖北黃岡),而其他非王室成員和平民則分別遷往齊、魯等國。失國后的邾國國人將國號“邾”去“邑”以“朱”為姓氏,以念故國之情。而居于蟲邑即蟲牢之故民,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蟲氏,世代相傳至今,亦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huì(ㄏㄨㄟˋ)。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伽師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8/15℃
- 康樂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5℃
- 溫宿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2℃
- 貴德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5/12℃
- 保亭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7/25℃
- 和布克賽爾蒙古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1/3℃
- 民和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3℃
- 布爾津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17/6℃
- 和田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5℃
- 固原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