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干
-
叱干姓來源
叱干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鮮卑族,出自鮮卑族薛干部,屬于以部落名稱字訛改字為氏。薛干部,在古籍中有許多處均寫為“薛于”,其實就是鮮卑族薛干部,又漢譯為“叱干”,遂稱為叱干氏,或薛干氏。據史籍《魏書》記載,薛干傳“于”當作“干”,蓋即叱干部也。按《魏書·太祖紀》、《劉虎傳》、《通鑒》中的解釋:此字諸本亦“干”“于”雜出,然“薛干”即“叱干”,《魏書·官氏志》中也記載,“叱干氏后改為薛氏”,金石萃編有《唐資州刺史叱干公道場碑》,以“叱干”之作“干”,可知“薛于”為“薛干”之訛無疑,今據《魏書·高車傳》改。至北魏王朝一統中國北方后,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北魏高祖孝文皇帝拓拔·宏(元宏)為進一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持,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改革,促進胡漢融合。在定都洛陽后,拓拔·宏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并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并將鮮卑族各個部落的二字和三字以上的復姓改為單音漢姓,他首先將皇族拓跋氏改為元氏、獨孤氏改為劉氏,自稱“元宏”,“其余所改,不可勝紀”。為此,他殘酷鎮壓和屠戮所有反對漢化政策的臣民,包括自己的兒子拓拔·恂(元恂)。
在那場聲勢浩大、影響深遠的漢化改革浪潮中,鮮卑叱干氏部族人被改為漢字單姓“薛”,成為薛氏成員之一,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戰國末年秦國少年宰相甘羅,屬于避難加字合姓為氏。戰國末年,秦國的少年宰相甘羅遭朝中重臣呂不韋的陷害,身死家抄,全族遇難,整個甘府唯有一人逃脫。一日,這脫難之人跑到一處荒郊野外,天色過午,他腹中饑餓難當,卻又不敢四處尋吃的。不久,只覺頭昏眼花,栽倒在路旁。不知過了多久,追他的一伙秦國士兵來到他跟前,把他推醒,問他姓啥。這人已經餓得連話也說不出了,只是用手指著口,一付想要吃東西的樣子。追兵以為這人指著口,那意思是說姓“吃”,便放過了他。
這人后來流落到邠州(今陜西彬縣),落戶在今永樂鄉叱家村,娶妻生子,繁衍了一大家人。想當初,多虧一個“吃”字救了命,他便將原來“甘”氏與“吃”字結合起來,讓后代皆為復姓吃甘氏,后人嫌這“吃甘”顯得不雅,遂改“叱干”,成為叱干氏之始。
第三個淵源
出自虞舜的媯姓,為孟嘗君(田文)之后。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齊相田嬰被齊緡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國舊地),田嬰死后,田文襲封,仍以薛為食邑。至秦滅六國,失封,子孫分散。西漢初,田文之孫田國、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縣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為薛氏。以上兩支薛氏通常認為是當今薛姓的主要組成部分,雖然出自任姓的要比出自孟嘗君的略早一些,但他們同出于一個地方,就是古時的薛地。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宕昌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6/13℃
- 庫車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0℃
- 武都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小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30/20℃
- 聞喜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6℃
- 西寧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氣溫:24/10℃
- 永寧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3℃
- 烏魯木齊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0/10℃
- 晉城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南風,風力:<3級,氣溫:22/13℃
- 伊寧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2℃
- 臨潭縣05月30日天氣:陣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