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新城郡:即今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一帶。寧陽位于泰安市南部,大汶河南岸,東鄰新泰市,南與泗水縣、曲阜市、兗州市接壤,西與汶上縣毗連,北隔大汶河與肥城市、泰安市岱岳區相望,轄寧陽、東疏、伏山、堽城、磁窯、南驛、華豐、葛石、泗店、白馬、茅莊、蔣集、石集十三鎮,西疏、鶴山、王卞、鄉飲、靈山、東莊、崔解七鄉。寧陽在商朝時期為郕邑。西周、春秋時期為郕國之地,后被在戰國時期并入齊國。西漢時期置寧陽縣(治今古城),因在寧山之南而得名;又置桃山縣(治今石碣集)、剛縣(治今郕城里村)等縣,同屬泰山郡。東漢時期廢桃山縣、寧陽縣、剛縣屬東平國。西晉廢寧陽縣。北齊廢剛縣,移僑平原縣于寧陽縣古城北(即今治寧陽鎮)。隋朝開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由于此平原縣與德州的平原縣同名,以縣東南二十里有龔丘城,遂改為龔丘縣,屬兗州(后稱魯郡)。唐朝時期屬兗州。北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改稱龔縣,屬襲慶府。金國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公元1189年)以避諱復名寧陽縣,屬兗州。元朝至元二年(丁巳,公元1256年)省入嵫陽縣,元大德元年(丁酉,公元1297年)復置,屬濟寧路兗州。明朝時期屬兗州府。清朝因之。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屬岱南道(公元1914年更名濟寧道)。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屬兗濟道。民國十七年(戊辰,公元1928年)廢道制直屬于省。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8月屬民國山東省第一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9月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屬泰西行政委員會管轄。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署魯西行政區泰西專區。民國三十沒(辛巳,公元1941年)7月屬晉冀魯豫邊區第十六(泰西)專區。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2月于泰安、寧陽邊區建立泰寧縣,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公元1943年)8月于泰安、泗水、寧陽邊區建立泰泗寧縣,均屬泰南區行政聯合辦事處,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初屬泰南專區。民國三十一年(壬午,公元1942年)12月,晉冀魯豫邊區第十六(泰西)和第十九(運東)兩專區合并為晉冀魯豫第十六(泰運)專區,寧陽仍屬之;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屬冀魯豫和冀南兩行政區合并后成立的冀魯豫行政區第一(泰運)專區。民國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泰運專區析為泰西、運東兩個專區,泰西排序為冀魯豫第一專區,寧陽縣屬之。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7月屬魯中南行政區第七專區(1949年7月改稱泰西專區)。1950年5月屬泰安專區。1967年泰安專區改為泰安地區,1985年改為泰安市,寧陽隸屬不變至今。
堂號
新城堂:以望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