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
-
猶姓來源
猶姓起源
猶(yóu)姓源出有:
源流一
周文王姬昌與正妃太姒生有十子:長子伯夷考,次子發,三子鮮,四子旦,五子度,六子振鐸,七子武,八子處,九子封,十子季載。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克殷商平天下后,大封功臣昆弟。于是分封三弟鮮于管;四弟旦于魯;五弟度于蔡;六弟振鐸于曹;七弟武于成;八弟處于霍。時九弟封,十弟季載年少,未得獲封。
武王發病故后,其太子誦立為天子,是為成王。時成王年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疑周公旦之為不利成王,乃挾紂王之子武庚以作亂。周公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放遂蔡叔,將原殷商之遺民一分為二,其一封微子啟(紂王之弟)于宋;其一封九叔封于衛,十叔季載于沈。于是周公旦推薦封為周司寇,季載為周司空。
姬季載的封國在沈(今安徽省臨泉縣境內),為子爵,沈君的后代遂以國為氏,稱沈氏。沈立國540年后,于周敬王十四年,蔡昭侯十三年,即公元前506年時,被同族蔡國所滅。沈氏族人散居九州。其中一支遷安徽省太和縣,南北朝時陸續遷至江蘇浙江等地,至今浙閩的沈姓仍為大姓。
隋末,湖州武康人(浙江德清縣)沈法興,世為郡豪強,擁有宗族數千家,任湖州(浙江湖州市)郡守。公元618年,以征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得精兵六萬,攻占余杭(杭州市)、毗陵(江蘇常州)、丹陽(江蘇丹陽縣)等十余郡,稱“江南道大總管”,次年稱“天門公”,未幾,稱梁王,年號“延康”。不久被唐將李子通擊敗,投江而而亡。于是隨同起兵的沈氏族人為避免日后遭到迫害。遂將沈字中水旁去掉,改為尤氏,這就是族中常言的“去水存尤”說法。后來,尤氏一支遷居山西省壽陽縣。到晚唐時有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都為唐朝的都總管職。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國勢逐漸沒落,晚唐時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黨錮之爭的局面,階級矛盾難以緩和,大唐帝國已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9年,西南部的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國反唐。占據唐屬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決心收復失地,詔書時任都總管職的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督師南征。不久克復播州,敕封尤崇義為世襲播州宣慰使司職。次年,黔中甕水(今貴州省甕安縣珠藏境內)苗變,朝廷復詔其督師進剿,既克,命留鎮其地。尤崇仁回長安復職,尤崇禮回太原戌守。故今山西太原、陜西西安仍有許多尤或猶姓者居住。崇仁祖后嗣子孫仍姓尤;崇禮祖后嗣子孫易尤為猶姓者。
尤崇義病故后,長子尤朝覲承播州宣慰使職襲職,其余子朝元、朝鳳、朝龍、朝伯、朝翔佐之。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軍攻陷東都洛陽,唐僖宗逃往蜀地,尤朝覲奉命勤王,轉戰數省陣亡于今安徽采石磯。猶氏殘軍退還播州時,其屬地播州已為楊端乘機奪取,據為已有,猶氏退居以烏江為天然屏障之甕水(今貴州甕安縣珠藏鎮一帶)。僖宗皇帝重返長安后,悼恤陣亡將士,雖知猶氏之師勤王勞苦功高,對猶氏屬地播州易主,卻無力為猶氏主持公道,只得追贈尤朝覲為播甕萬戶侯,世襲罔替,立祠春秋祭祀。尤朝覲之后裔尤道明,于宋嘉熙四年(一說是熙寧),中乙科進士,皇帝殿試時,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詩經.小雅.采芑》中之“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姓。這就是猶姓的由來。
源流二
《姓氏譜》中說“尤姓系出沈氏,唐末王審之據閩,閩人姓沈者避‘審’音去水為尤”,此說法對我族不能成立,因為王審之據稱帝于唐亡后的公元909年,而甕水猶氏入黔始祖尤崇義昆弟三人南征播州時為公元874年,兩者相距35年,怎么能知道后有王審之而預諱呢?
源流三
《姓氏尋源》中說:“先零大族有猶氏”,又說“蜀多猶氏”。
源流四
有少數民族漢姓,如滿族猷格理氏等。
得姓始祖
聃季。又稱冉季載,姬姓,為黃帝后裔,周文王第十子。周初,武王駕崩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攝政。當時的三監(即霍叔、管叔、蔡叔)很是不服,商紂王之子武庚于是乘機勾結三監,聯合東方夷族進行反叛。在這次平叛斗爭中,聃季立下大功。戰后,周公旦將這位有才華的弟弟舉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將他封于沈,建立了沈國。后世子孫以國為氏,稱沈姓。
隋末,湖州武康人(浙江德清縣)沈法興,世為郡豪強,擁有宗族數千家,任湖州(浙江湖州市)郡守。618年,以征討宇文化及為名起兵,,得精兵六萬,攻占余杭(杭州市),毗陵(江蘇常州),丹陽(江蘇丹陽縣)等十余郡,稱“江南道大總管”,次年稱“天門公”,未幾,稱梁王。年號“延康”。不久被唐將李子通擊敗,投江而而亡。于是隨同起兵的沈氏族人為避免日后遭到迫害。遂將沈字中水旁去掉,改為尤氏,這就是族中常言的“去水存尤”說法。后來,尤氏一支遷居山西省壽陽縣。到晚唐時有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都為唐朝的都總管職。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國勢逐漸沒落,晚唐時己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政,黨錮之爭的局面,階級矛盾難以緩和,大唐帝國已是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9年,西南部的少數民族政權南詔國反唐。占據唐屬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干符元年,公元874年,唐僖宗決民收復失地,詔書時任都總管職的尤崇仁,尤崇義,尤崇禮兄弟三人督師南征。不久克復播州,敕封尤崇義為世襲播州宣慰使司職。次年,黔中甕水(今貴州省甕安縣珠藏境內)苗變,朝廷復詔其督師進剿,既克,命留鎮其地。尤崇仁回長安復職,尤崇禮回太原戌守。故今山西太原、陜西西安仍有許多尤或猶姓者居住。崇仁祖后嗣子孫仍姓尤;崇禮祖后嗣子孫易尤為猶姓者。
尤崇義病故后,長子尤朝覲承播州宣慰使職襲職,其余子朝元,朝鳳,朝龍,朝伯,朝翔佐之。唐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農民軍攻陷都城長安,唐僖宗逃往蜀地,尤朝覲奉命勤王,轉戰數省陣亡。僖宗皇帝重返長安后,悼恤陣亡將士,贈敕尤朝覲為播甕萬戶侯,世襲罔替,立祠春秋祭祀。尤朝覲之后裔尤道明,于宋嘉熙四年(一說是熙寧),中乙科進士,皇帝殿試時,謂“尤悔字不佳”,遂御書《詩經.小雅.采芑》中之“克壯其猶”四字賜之,賜姓易尤為猶姓。從此出現猶氏一姓了。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城中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氣溫:24/10℃
- 通渭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2℃
- 曲麻萊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18/0℃
- 西夏區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4℃
- 果洛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0℃
- 阿克陶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2℃
- 阜康市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4℃
- 西吉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2/10℃
- 湟源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2/6℃
- 瑪納斯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