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
普姓來源
普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鮮卑族,出自古代鮮卑族拓跋氏,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權的第六位皇帝顯祖獻文皇帝,把北魏王朝拓跋氏皇族分為七個部分,以七個兄弟分別統率之。其中,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名為拓跋·普乃,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其名為姓氏者,稱普乃氏,其后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在北魏孝文帝實施漢化政策后,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漢化為單姓普氏者,亦有改為周氏者。
在史籍《魏書·官氏志》中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后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后改為周氏。”后來北周、隋朝時期著名的的上柱國周搖(普乃·搖、車非·搖),就是北魏獻文帝次兄拓跋·普乃的普乃氏后代,其后再次衍派了一支普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于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在少數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后取其首音的諧音“普”為漢字單姓,稱普氏。據史籍《史記·西南夷列傳》的記載,先秦至兩漢時期,彝族被稱作“嶲”、“昆明”,處于“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狀態,就是彝族的先民,如今仍聚居在馬頭山、底尼、阿戛米等地。據史學界一些專家的考察,認為彝族祖先有可能是洪水時代的古滇人,從易門甲浦菜子山、趙普寨子山兩個新石器遺址發現的石器、陶片來看,易門早就有古人類居住,這些土著古人與南遷的一部分氐羌族融合成為當地較早的彝族先民。水塘鄉的普氏家族,祖籍在南京,遷至昆明數代后,又被外族驅至易門浦貝,最后又被逐到水塘鄉一帶。普氏家族有四兄弟分別占居了紅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樹等山寨。新華浪巴鋪的普氏族人在明朝時期入滇,先落籍定遠,后分支廟門,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鋪)。而凹里簸普氏族人則氏在清朝光緒年間從牟定秧田沖遷入。
自兩漢以后,內地漢族人民因各種歷史原因陸續遷入云南,部分輾轉至易門,與當地的土著彝族先民來往密切,互相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現在的彝族同胞。
第三個淵源
源于蒙古族,出元朝時期蒙古族普魯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⑴.蒙古族普魯氏部落,元朝時期據駐毗沙普魯地區(今新疆于田),毗沙在清朝時期稱“于闐”,但非漢、唐時期的于闐(今新疆和田),普魯地區以盛產昆山美玉和葡萄干。“普魯”,漢義為“火山”之意,普魯氏部落以為部落名稱,其族人在明朝初期即以諧音漢字改為普氏、魯氏、陸氏等。
⑵.元朝時期,江蘇常州出了一位蒙古族狀元叫普顏不花,列蒙古人、色目人進士榜,是元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的右榜狀元。普顏不花雖是蒙古族人,但其家很早就落籍定居在江蘇常州市下轄的古溧陽縣楊莊鄉沙漲村,他的祖父沙里的威是元朝溧陽路的“達魯花赤”,并于元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在沙漲村置地建房,溧陽就此成為普顏不花的祖居地。后來,普顏不花在臨終前的遺書中寫道:“吾家居溧,已閱數世……”普顏不花逝世一年不到,元朝滅亡,其家鄉的后裔子孫和族人皆改漢姓為普氏,成為今溧陽市普氏一族之祖。
第四個淵源
源于鄂溫克族,出自鄂溫克族達普圖部落,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鄂溫克族達普圖氏,亦稱大卜蘇氏,世居黑龍江雅魯河(今黑龍江嫩江支流雅魯河流域)。后有滿族引以為姓氏者,滿語為所Daputu Hala。
清朝中葉以后,鄂溫克族、滿族達普圖氏多冠漢姓為普氏、達氏、圖氏等。
第五個淵源
源于滿族,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赫舍里氏,亦稱何舍里氏,滿語為Heseri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紇石列氏,以及金過時期女真族紇石烈部,以部為姓。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輝發部集聚區,包括輝發城、多壁城等)、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多爾濟河、黑龍江色欽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皆今遼寧錦縣南塔山)等地。后多冠漢姓為何氏,亦有普氏、高氏、康氏、赫氏、張氏、蘆氏、賀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等。
⑵.滿族嘉布塔喇氏,亦稱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滿語為Giyabutala Hala,世居輝發(今吉林柳河)、尼雅滿山(今長白山地區)等地。后多冠漢姓為普氏、賈氏等。
⑶.滿族普佳氏,滿語為Pugiya Hala,世居杏山地區(今遼寧錦州)。后多冠漢姓為普氏、蒲氏等。
第六個淵源
源于秦晉韓原之戰,普氏族人原為晉國前鋒將領。秦晉一次戰役中,晉國戰敗,將軍帶領前鋒將士舉旗沿著黃河龍門大峽谷向上游撤離,高原途中遇一廟宇避難,寺院中仁慈方丈和尚提筆在"晉"國戰旗上添了兩點,巧妙地將"晉"國戰旗揮毫變為"普"族旗幟,將領們才得以成功脫險和避難。從此,將領們以"普"為姓。黃河中游的龍門,鎮上居住有"普"姓氏家族村落。普族村落1995年曾發現戰國時期青銅古幣"晉半斤"。
第七個淵源
源于鮮卑族,出自古代鮮卑族首領拓跋氏,屬于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普氏是一個相當古老的鮮卑族姓氏,在西晉末十六國時期就已經有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著名的宋朝姓氏學大家王應麟就在《姓氏急就篇》中記載:“普氏,后漢十姓有之。”王應麟所指的“后漢”,并非是東漢王朝,而是指十六國中的漢趙國,即西晉末期匈奴北單于劉淵于晉惠帝司馬衷永安元年(漢趙高祖元熙元年,公元304年)自稱后漢王之后所建立的國家政權,其時,漢趙國中即有鮮卑族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而且還是其國中著名的十大姓氏之一,源出當時鮮卑族索頭部的首領拓跋·普根。拓跋·普根,公元?~316年待考,西晉末期鮮卑索頭部首領、代王,他在公元305~316年開始統治索頭部中部領土,至公元316年成功統治索頭部全境,是后來南北朝時期北魏皇族的先祖之一。拓跋·普根的父親就是著名的為拓跋·猗?,拓跋·賀傉、拓跋·紇那皆為其兄弟。
晉惠帝司馬衷永安元年(漢趙高祖劉淵元熙二年,公元305年),拓跋·猗?在發動擊敗漢趙高祖劉淵之戰后病逝,拓跋·普根繼其位,統有索頭部三部之一的中部。西晉愍帝司馬鄴建興四年(漢趙烈宗帝劉聰建元二年,公元316年),當時的鮮卑索頭部大首領即代王拓跋·猗盧(北魏桓帝)與西晉關系很好,曾出兵協助西晉王朝數次擊敗匈奴北單于劉淵于西河郡、上黨郡。不久,拓跋·猗盧被與劉淵勾結密切的其子拓跋·六修所弒。拓跋·普根聞訊后,迅速率索頭部回軍,殺了拓跋·六修平亂,因而繼代王位,并受晉愍帝賜封承襲大單于位,金印紫綬。可惜,拓跋·普根僅數月后即去世了。其部被強大一時的漢趙烈宗帝劉聰乘機擊敗,御下的鮮卑索頭部一度至晉成帝司馬衍咸和四年(漢趙末帝劉曜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歸附漢趙國政權,子孫后裔以先王名字為姓氏,即稱普氏,是漢趙國貴族進行領土擴張的主力之一,因此與漢趙國中的貴族劉氏、以及匈奴屠各五部諸姓氏共稱十大著姓之一。到了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元年,公元386年),北朝紀年正式開始,北魏道武帝將先祖之一的拓跋·普根追謚為“文平皇帝”。
該支鮮卑族普氏早于后世北魏王朝時期出現的普氏足有一個多世紀,同宗但不同源。
第八個淵源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今藏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普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普氏,世代相傳至今。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莘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多云,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夏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多云,風向:西風,風力:<3級,氣溫:25/18℃
- 黃南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3/8℃
- 靈武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31/12℃
- 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4/11℃
- 聊城市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多云,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7/17℃
- 尖扎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5/11℃
- 雜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0/1℃
- 庫爾勒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2℃
- 海北州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