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主要類型介紹: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巖體由于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巖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于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遭遇山體滑坡如何自救】
1、遭遇山體滑坡時,首先要沉著冷靜,不要慌亂。然后采取必要措施迅速撤離到安全地點。避災場地應選擇在易滑坡兩側邊界外圍。
2、遇到山體崩滑時要朝垂直于滾石前進的方向跑。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離原居住處越近越好,交通、水、電越方便越好。切忌不要在逃離時朝著滑坡方向跑。
3、千萬不要將避災場地選擇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也不要未經全面考察,從一個危險區跑到另一個危險區。同時要聽從統一安排,不要自擇路線。
4、當你無法繼續逃離時,應迅速抱住身邊的樹木等固定物體。可躲避在結實的障礙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溝里。應注意保護好頭部,可利用身邊的衣物裹住頭部。
5、立刻將災害發生的情況報告相關政府部門或單位。及時報告對減輕災害損失非常重要。
6、滑坡停止后,不應立刻回家檢查情況。因為滑坡會連續發生,貿然回家,從而遭到第二次滑坡的侵害。只有當滑坡已經過去,并且自家的房屋遠離滑坡,確認完好安全后,方可進入。
7、及時清理疏浚,保持河道、溝渠通暢。做好滑坡地區的排水工作,可根據具體情況砍伐隨時可能傾倒的危樹和高大樹木。公路的陡坡應削坡,以防公路沿線崩塌滑坡。
8、專家提示:救助被滑坡淹埋的人和物應先將滑坡體后緣的水排開,從滑坡體的側面開始挖掘先救人,后救物。
【遭遇泥石流時如何自救】
如果在山區旅游時,不幸遇上泥石流,游客不要驚慌,必須遵循規律采取以下應急避險措施:
1、根據各種現象判斷泥石流發生之后應立即逃逸,選擇最短最安全的路徑向溝谷兩側山坡或高地跑,切忌順著泥石流前進方向奔跑;
2、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層厚的凹處;
3、不要上樹躲避,因泥石流可掃除沿途一切障礙;
4、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
5、不要躲在陡峻山體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發生;
6、長時間降雨或暴雨漸小之后或雨剛停不能馬上返回危險區,泥石流常滯后于降雨暴發;
7、白天降雨較多后,晚上或夜間密切注意雨情,最好提前轉移、撤離;
8、人們在山區溝谷中游玩時,切忌在溝道處或溝內的低平處搭建宿營棚。
9、游客切忌在危巖附近停留,不能在凹形陡坡危巖突出的地方避雨、休息和穿行,不能攀登危巖。
10、在山區旅游,除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外,夏季雷電災害、冬季冰雪災害等都對游客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
【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發生前兆
崩塌前兆:
崩塌的前緣不斷發生掉塊、墜落、小崩小塌的現象;崩塌的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不時偶然聽到巖石的撕裂摩擦聲;出現熱、氣、地下水異常;動物出現異常。
滑坡前兆:
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后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巖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巖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并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地面塌陷形成之種種原因剖面圖
地面塌陷的前兆:
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筑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形;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泥石流發生的前兆:
溝內有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或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如發現上述的一些征兆,尤其是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則可能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隱患,長期降雨或暴雨則可能誘發泥石流。
應急避險:
避免受災對象與致災作用遭遇。分為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就是指主動的躲避與被動式的撤離。對于處于危險區的工程及人員,所采用的方法是:預防、躲避、撤離、治理,這四個環節每一個都含有很大的防災減災的機會。崩塌、滑坡災害的應急防治措施是:視險情將人員物資及時撤離危險區;及時制止致災的動力作用;事先有預兆者,應盡早制訂好撤離計劃。躲避泥石流不應順溝向下游跑,應向溝岸兩側跑,但不要停留在凹坡處。